首页
>新闻资讯>媒体聚焦
【南方财经】南财会客厅丨中国能建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王燕代表:发挥能源+大数据优势,推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来源:南方财经(2022年5月25日)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梁施婷 记者黄浩博 广州报道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按照“控煤、节油、提气、增非化石、输清洁电”思路,有序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同时,提出要支持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阳江国际风电城、茂名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揭阳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等建设。

持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电网、油网、气网“三张网”建设,提升能源储备能力,也是广东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

5月24日,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燕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指出,目前,广东在海上风电、核电、氢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效应已逐步显现,能源产业应把握数字化机遇,探索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结合,推动构建现代能源服务体系,实现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燕;摄影卢如钢)

能源核心业务将落脚在数字化

南方财经:广东电力设计研究院在加快能源科技创新方面有何经验?你对广东实现能源技术新突破有什么建议?

王燕: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我们始终把创新摆在企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具体来说,我们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科技发展规划,比如大力开展低碳、零碳、负碳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重点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其次,我们通过文化培育,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并且出台了一系列创新管理激励,为科技创新提供人力和资金保障,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入联盟和创建新型研发机构等方式打通产业上下游,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科技创新生态圈。在重点领域集中攻关上,我们在大湾区能源规划、氢能、储能、新一代海上风电技术等重要领域精准发力、重点攻关,也取得了突破和丰硕成果。

正是依托科技创新,我们也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常规岛、百万伏特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投产业绩的设计院。从我们自身经验看,广东要实现能源关键技术的新突破,首先要立足自主、集中力量攻关卡脖子问题,例如通过专项团队、专项资金等方式在二氧化碳捕集、综合能源应用、氢能和储能综合应用等重点领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其次要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发挥能源+大数据的核心优势,加快能源一体化新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大数据价值,形成大数据资产,推进大数据应用。重点探索可再生能源、多能协调互补、能源综合梯级利用、大规模新型储能应用、智慧能源等领域,实现重点技术突破。此外,通过利用能源领域传统优势,发挥“科技引领+投资驱动+模式创新+管理经济”的综合优势,重点攻关能源+非电领域融合技术及市场孵化。

南方财经:广东提出完善智能电网建设,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趋势如何?为能源企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王燕: 能源数字化转型是以能源技术和数字技术融合应用为核心推动力,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能源网络和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通过不断提高能源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从发电侧的“智慧电厂”,到电网侧的“智能电网”,到配电环节的“配电物联网”,再到用电侧的数字化智能化,都能体现能源生态数字化。

在我看来,能源数字化转型将为传统能源行业的产业升级、业态创新、服务拓展及生态构建注入新动能,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持续发力,提升能源高质量发展水平。目前,数字化的普及从高压、中压往低压延伸的趋势非常明显。过去能源的核心业务是着眼在能源流上的,将来能源的核心业务将落脚在数字化上。

能源数字化的实践主体主要在能源企业,数字化能力也将重新定义企业的战略空间。 因此,能源企业亟需顶层的业务规划、技术规划和数据规划。全面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技术与传统能源设施的融合创新。持续加大智慧电厂、数字电网、能源互联网等高端技术与标准研究力度,沉下心来打磨核心技术能力和“拳头”数字化产品。

南方财经:随着“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实施,广东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要如何把握机遇?

王燕: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多次提到数字湾区、数字政府、数字农业,广东也明确指出要强化数字经济引领,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韶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实施数字化转型促进行动,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其中,算力基础设施化是支撑未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发展的基础平台和底座,它的快速发展也将成为支撑广东省数字经济纵深发展的新动能。

广东大数据产业发展可加快规划发展数字产业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数字产业链,大力发展数字政府、数字制造、智能制造、数字农业、智慧城市等垂直行业应用,抢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培育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同时,紧抓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枢纽节点,优化算力布局,积极引导温冷业务向粤北迁移,促进粤北地区数字化协同发展。作为能源电力建设领域的排头兵、主力军,未来我们也将发挥在能源电力领域的全产业链技术优势,紧抓数字新基建的市场机遇,加大加强能源与数字的深度融合,聚焦“能源+数字”30·60的系统解决方案,精准发力,立足“绿色新能源”,提供“新基建”解决方案,打造具有“数能融合”特征的“新能建”业务发展体系,助力新兴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把能源结构调整作为长期战略任务

南方财经: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应如何看待海上风电的发展潜力?广东应如何布局?

王燕:加快发展新能源、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落实国家能源革命发展战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其中,海上风电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相对较高、技术相对高端的特点,是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新能源中最具规模发展潜力的领域。广东省传统一次能源匮乏,缺煤、少油、乏气,但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总规划装机规模可达1.2亿千瓦。截至2021年底,广东海上风电累计并网总容量约达650万千瓦,约占全省电源装机的4%。目前,通过项目开发带动,海上风电产业成为广东省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已初步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效应,有力推动了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应对海上风电的高速发展,在规划方面,建议强化省级统筹开发和规划建设力度,推动海上风电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化滚动开发;按照集约节约用海、用地和高效利用通道的原则,统一规划海上风电送出通道,优化输电通道布局;统筹源网有序建设,合理安排海上风电建设时序,推动电网建设及时匹配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同步配套建设调峰调频电源。

在创新方面,建议积极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示范应用,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实现全产业链发展。通过加快海上风电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海上风电装备研发和应用,加快新型施工技术和运维技术研究应用,统筹布局建设产业基地,推动海上风电项目与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能源岛建设等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及项目示范应用,将广东海上风电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南方财经:广东能源产业应该如何差异化布局?

王燕:目前,广东省新能源产业集聚效应已逐步显现:海上风电方面,阳江全产业链基地基本形成,粤东海工、运维及配套组装基地加快建设;核电方面,广深核电装备和研发基地加快建设;氢能方面,广佛氢能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佛山建成了全球首个燃料电池商用有轨电车示范应用,以佛山牵头的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获国家批复;太阳能方面,光伏制造产业在珠三角差异化集聚发展。

对于未来的能源产业布局工作,建议省市相关部门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统筹海上风电、氢能、储能等产业布局,出台省级层面新能源产业集群布局规划,打造差异化发展格局,指导地市合理布局新能源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新能源产业地图。此外,传统能源产业在未来的功能定位将有所改变,除满足能源平衡需求外,还将承担更多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责任,因此应重视和关注传统能源的技术创新和进步,如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碳捕集封存与利用(CCUS)技术等。

南方财经:广东提出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如何做好生态环境和产业经济协调发展?

王燕:我认为要深刻理解三个要点,并全面贯彻到工作实践中:首先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正确评估环境承载力,积极提高环境承载力,有序适度利用,不能竭泽而渔。其次要“坚持节约优先”,一方面要加速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以质量主导数量增长;另一方面要把好生产关,严格防范环境污染,积极探寻更加清洁、低碳、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此外,要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为关键,把能源结构调整作为长期战略任务,持续努力扩大非化石能源开发、生产、利用、管理,加速清洁能源在全社会的渗透覆盖,支撑各行各业加速低碳绿色转型。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梁施婷,黄浩博 编辑:杜弘禹)

原文链接: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20525/herald/2412a10a9cd836fdea3e88c9020a0903.html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