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媒体聚焦
【中国电力报】蓝海生辉 助力大湾区碳中和——中国能建广东院总承包的珠海金湾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来源:《中国电力报·工程周刊》 2021年4月20日
  4月2日,总投资约53亿元的珠海金湾海上风电场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由广东能源集团投资,中国能建规划设计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能建广东院) 以EPC方式总承包建设。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场项目,也是大湾区首个实现全容量并网的大容量海上风电场项目,总装机容量为30万千瓦,共安装55台单机容量为55兆瓦国产抗台风型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配套建设陆上集控中心和海上升压站,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近8亿千瓦时。

不打无准备之仗

  “工程建设必须要有科学部、周全计划。“2019年3月,广东能源集团正式将项目建设工作交予中国能建广东院,接过重任的是中国能建广东院资深项目经理李耀能,37年的电力工程建设从业经历,让他总是习惯把工作散在进度表之前。
  “我们从投标阶段起就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在成熟的总承包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基础上,李耀能将海上施工、设备监造、风机制造等相关专业人员整合到团队中,以确保中标后,项目部可以迅速成团。
  “广东能源集团给予我们充分信任、大力支持,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指导。而我们作为总包方,让设计、采购、施工三个环节从一开始就提前配合、深度融合,为项目的高效运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李耀能介绍。
  2020年11月18日,金湾项目首回路并网发电,创了广东省第二批启动建设的重点海上风电项目中核准最快、开工最早、最先并网的纪录。

  让风电场更聪明

  金湾项目从主设备选型、系统方案,到风机布置、基础设计,广东院在技术创新上倾注了自己的匠心追求。
  在微观选址阶段,中国能建广东院应用自主开发的风机阵列自动排布优化软件,模拟出最接近实际的外部情景,对风机进行智能化布置,最大限度地提高风场的发电效率。
  针对珠江口海域台风发的特点,项目团队推荐选用了成熟可的半直驱抗台风型大型海上风电机组,该风机产品技术和装备核心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达95%以上,可有效抵御17级台风的袭击。
  让大数据赋能海上风电建设,也是金湾项目的一大亮点。项目充分依托广东省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搭建了一体化智能监控和管理信息平台,可实现全过程和海陆多终端在线监控和管理。
  同时,金湾项目首次开发了一套海上风电智慧安全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了船机智慧调度和安全管理系统的高效集成。“细至每条船的作业细节我们都可以在智慧安全调度中心实时指挥监控。”广东院金湾项目别经理兼总工程师卢钦先介绍。

  “看天吃饭”变“知天而作”

  都说海上风电建设是“看天吃饭”的行当,海洋肆虐的风、奔涌的浪、凛冽的寒潮,都有可能对项目建设造成冲击。如何把握住极其有限的窗口期,高效组织海上施工,是对金湾“捕风汉子们”的考验。
  让项目别经理程玉光印象最深刻的,是2020年底的那段日子,“冬季的珠江口海域,平均每个月只有5~10天的施工窗口期,可以说每个小时都非常珍贵,必须争分夺秒。”
  为了提高作业效率,金湾项目部开创性地把海上升压站作为项目建设的前线指挥部,运用智慧数据系统密切监测海况和天气。施工团队在升压站上24小时候命,只要条件允许,立即出海作业。
  项目部电气工程师吴秀平担负起升压站“站长”的工作,这位此前从未见过大海的东北汉子,在这“360度无死角海景房”里一待就是一个月。站上淡水资源紧张,吴秀平就将空调机冷凝水、主变散热器集水池收集的雨水,都开发利用为洗漱用水。
  与此同时,受海上风电“抢装潮”影响,船机资源极度紧缺。尤其是风机安装平台,更是“一船难求”。“项目地处珠江出海口,泥深厚,涌浪盾期长,加上风机吊装采用叶轮吊,对风机安装船机要求高,适合的船机数量并不多。”兼任项目风机安装协调小组组长的卢钦先对此深有体会。
  省内没有合适的船机,就想方设法在全国范围甚至国际上找。在项目建设的最关键时期,中国能建广东院举全院之力通过多渠道、多层面沟通协调,千方百计确保了现场船机的连续施工。
  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金湾项目在2020年12月31日顺利实现了20万千瓦并网节点目标,创造了南海海域多项海上风电冬季季风期施工纪录。
  从外罗到金湾,从徐闻港到伶仃洋,一座座海上风电场缀起了一串清洁能源的明珠,也是一串行的脚印,见证了中国能建广东院矢志摸索的能源低碳转型之路。“这些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关键举措,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体系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未来,我们还将朝着海洋更深远处出发,加大技术创新,为能源的低碳清洁发展贡献我们更多的力量。”中国能建广东院副总经理彭雪平对此信心十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